requestId:689f767a364283.28686210.
黃敏 著《儒佛會通思惟研討》出書暨序文

書名:《新唯識論》儒佛會通思惟研討
作者:黃敏
出書社:社會科學文獻出書社
出書時間:2020年07月
【內容簡介】
本書安身《新唯識論》在近現代中國哲學發展歷程中的波折際遇,深刻分析了熊十力在本體論、心性論、方式論、功夫修養論等層面進行儒佛會通的理論嘗試,特別闡發他以唯識學反思儒家傳統的思惟特點、致思緒向及其對后世現代新儒家的影響,從而彰顯《新唯識論》獨特的學術價值和思惟意交流義。
【目 錄】
序文
引 私密空間 言
第一章《新唯識論》的問題意識及思惟概要
第一節 《新唯識論》的問題意識
一、1923-1930年三種唯識學講義的演變
二、對釋教輪回觀念的認識轉變
三、中國式唯心論的構想
第二節 《新唯識論》的思惟概要
一、立傳統儒學之本
二、儒佛會通的基礎思緒
三、對熊門后學的影響
第二章 本體論層面之儒佛會通
第一節 從唯識論轉向唯心本體
一、對唯識學境識關系的改革
二、對唯識學二重本體的批評
三、種識轉變與唯心本體
第二節 從釋教緣起論轉向能創生之本體
一、對釋教緣起論的詮釋與批評
二、恒轉本體的翕闢成變
三、以寂、仁融會儒佛本體
第三節 徹底一元論的本體架構之延長
一、唐君毅心情混融論對主客二元對立的超出
二、牟宗三論佛家的兩層存有
第三章 心性論層面之儒佛會通
第一節 從唯識妄心轉向本意天良論
一、對阿賴耶識的批評
二、對種識關系、種現說的改革
三、本意天良習心之分
第二節 心與性關系上的儒佛辨別
一、《新唯識論》心與性的涵義
二、《新唯識論》心性關系與禪宗心性關系之比較
第三節 《新唯識論》心性思惟之延長
一、唐君毅對釋教心性論中國化的歸納綜合
二、牟宗三論如來躲清凈心架構
第四章 體用層面之儒佛會通
第一節 《新唯識論》的體用不貳論
一、《新唯識論》體、用講座場地義
二、體與用的關系
三、中、印、西體用義概觀
第二節 《新唯識論》對儒佛體用義的綜合
一、熊十力對釋教體用義的批評
二、歐陽竟無體用觀對熊十力的影響
三、《新唯識論》對儒佛體用義的汲取
第三節 《新唯識論》體用觀之發展
一、唐君毅體、相、用渾合論
二、牟宗三辨佛家體用義
第五章 修養論之儒佛會通
第一節 性智主導量智的修證條件
一、量智說設定遍計所執性之明智知識
二、性智說闡發個體對天道的體認
第二節 唯識學的聞熏修證與熊十力的返本還原
一、唯識學的聞熏修證論
二、熊十力的返本還原論
第三節 《新唯識論》修養論之發展
一、唐君毅的“無定執而自超出”論
二、牟宗三“智的直覺”與識心之執
第六章 儒佛會通與儒佛之爭
第一節 熊十力與內學院的往復論辯
一、《破新唯識論》與《破破新唯識論》辯難
二、《辨佛學最基礎問題》的呂澂、熊十力之爭
三、王恩洋評《新唯識論》
四、牟宗三對熊十力與內學院之爭評議
第二節 佛學界對《新唯識論》的評議
一、太虛論《新唯識論》的佛學思惟歸屬
二、印順對《新唯識論》 的思惟定位
三、《摧惑顯宗記》的反駁
第三節 對《新唯識論》的總體定位及評價
一、折衷儒教學佛,歸證自心
二、亦宗教亦哲學
第七章 從儒佛會通舞蹈場地到宗教對話
第一節 宗教對話個人空間的類型及基礎理論
一、宗教對話的類型學剖析
二、宗教對話的理論建構
第二節 宗教對話的層次性
一、層次性的劃分
二、儒佛會通的層次性
第三節 走向中西宗教對話的儒佛會通
一、儒佛會瑜伽教室通對中國宗教發展的影響
二、儒佛對話與中西對話之辨
參考文獻
一、著作類
二、論文
后記
【作者簡介】
黃敏(1982-),女,哲學博士,現為中南財經政法年夜學哲學院副傳授,碩士生導師。本、碩、博均就讀于武漢年夜學哲學院宗教學系。先后在《哲學研討》《宗教學研討》《孔子研討》《佛學研討》等焦點刊物發表會議室出租論文十余篇,已出書專著兩部,掌管國家級、省級課題各一項。近年來重要從事近現代佛學、現代新儒家及比較宗教學研討。
【序言】
麻天祥[①]
黃敏博士的學位論文《儒佛會通思惟研討》,獲湖北省優秀博士論文獎豐年,今又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后期瑜伽場地資助,并于社會科學文獻出書社排印,囑予為之序。
有清之末世,內憂內亂,公羊學家甚至乾嘉遺老,公開為佛門生而兼治佛學,佛法自空門釋子涌進居士長者之間,知識界競相研習佛理而進退佛說。佛法之空無旨趣、眾生同等的信心、萬法唯心的心性學說,以及普度眾生的菩薩行等思惟,一變而為直面慘淡人生的強烈社會批評意識、爭取平易近權的同等請求、共享空間實現個性束縛的精力尋求,及救亡圖存的歷史任務,奏響佛法與近代社會思潮諧振的憤世嫉俗之大方悲歌。所謂新學家者無不祈向佛學,欲冶中西、儒佛、新學舊學為一爐,構成一種“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新學問。可以說,由超出變參與,由降生而進世的晚清佛學,是中國佛學在近代復興的特別形態,是繼隋唐之后,佛學中國化的全新階段。
此中,以認瑜伽場地識論、方式論見長之唯識學,鉤深致遠,因之扶搖而起。中國佛學之復興,近代社會思潮之應運涵化,亦多有取法并憑借唯識學之興者。而思惟家藉佛學營造新說,創立本身的哲學體系,又以章太炎的法相唯識學、熊十力的新唯識論為翹楚。
熊十力,1885年生于湖北黃岡。原名繼智、升恒,字子真。幼家貧,未進庠,然好學多思,性格曠達。“年十三歲,登高而傷秋毫,頓悟萬有皆幻……久之覺其煩惱,更進求安心立命之道。”[②]青年時代曾投身湖北新軍,組織機密社團,參加反動團體日知會,奔忙于反清愛國運動之中。后又追隨孫中山師長教師,積極參加護法運動,然感外事動亂,內生種種疑慮,深以為革政不如革心,遂棄軍從文,同心專心向學。先進金陵刻經處從歐陽漸研習法相唯識,繼應蔡元培之邀,赴北京年夜學執教唯識,遂創建新論,評判佛家空有二宗而折衷于易,旁參東方哲學思惟,以返本之學貫通實證主體,以創造性思維構建主體、體證本體之儒家心性哲學系統,聚會場地綜攝儒釋中西,構成本意天良本體的“新的唯識論”,可以說是近代中國哲學研討拔萃之作。正因這般,歷來關于熊氏及其學說之研討者不勝枚舉,熊氏思惟研討已成20世紀中國哲學研討之顯學。
然觀當代熊氏思惟之研討,雖汗牛充棟,但莫不著眼于現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思惟追溯,抑或重在其心性本體,熱衷于探討其思惟對現代新儒家體系建構之影響,莫不囿于現代新儒學之研討范圍。對其說雖贊譽有加,然何私密空間故贊譽者不成謂條貫具足;對其批評者或居士長者,或釋迦門生,因立場分歧往往意氣有余而偏于我執。其實,熊氏與近代中國儒佛傳統思惟發展之淵源頗深,其《新唯識論》視野寬宏,為近代中國哲學之名著,學術界應當給予更多的關注。
觀歷來研討《新唯識論》者未幾之緣由,不過有二:其一,唯識學自己之艱澀繁難。《新唯識論》處處以唯識家為立言本心,以評彈唯識學為立論基礎,若缺少對唯識學基礎理論之清楚,便無法與熊十力之唯識學研討同等對話,對其攻伐唯識學甚至佛家思惟全體之種種問難便無從談起。其個人空間二,評價立場及評價方式之不易。《新唯識論》宗旨乃在平章華梵,最終歸宗于儒家生生之易學傳統,需要求后學研討兼涉唯識與儒學,能思及儒家傳統現代轉型之年夜勢,且對近代中國思惟發展中之中西文明之爭有全局掌握,方能進乎其內,而又不局限于現代新儒學或釋教唯識學任何一邊,甚至超乎其上,平情立言,觀其匯通,采眾家所長,以創造性的思維,還《新唯識論》本來臉孔。據此而言,對熊氏《新唯識論》展開研討,并能別開生面者,殊為不易。
上個世紀末,我負笈自湘進鄂,執教珞珈山下。其時,宗教學系初創,2001年首屆招生,黃敏等均在其列,是武漢年夜學宗教學系第一屆宗教學專業本科學生。四年后,她以優異成績獲推免攻讀本校哲學碩士研討生,以中國佛學為研討對象。又是三年,勝利完成碩士論文,并獲得碩士學位后,于2007年,繼續選擇中國佛學為主攻標的目的,直到博士論文脫穎而出,前后十年,終成一劍。我們宗教學系的學生,年夜多是從其他學術領域轉行而來,如黃敏從本科起就選擇本專業,并且始終作為本身的研討標的目的的學生寥寥無幾。這般選擇,不只是興趣,也可見其學識與勇氣。
自2001年進學以來,她常善學多思,課堂前后每發疑難,可謂人如其名,敏而好學者。子曰:“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不僅要發憤忘食的讀書,並且要虛心腸向別人請教,也就是說,不僅要勤學,並且要好問,所謂“三人行,必有吾師”者也。學、問即此。此外,人生不如意處十有八九,她在珞珈山求學十年,學習途徑上也不1對1教學總是一帆風順的,而她總能處之恬然,可以說是不憂。勤學、好問、不憂,顯然是她學有收獲的基礎保證。我共享空間矚目標更在于此。
黃敏選擇《新唯識論》作為博士論文研討標的目的,既與她自己長期關注近代中國佛學的發展,特別是醉心于唯識學研討有關,也是在我們的不斷交通探討中逐漸確定的。因關注近代中國佛學思潮,繼而關教學注到學者型的佛學研討之流,天然與我往日所關注者不謀而合。然選題之后若何展開,以何角度切進對《新唯識論》共享空間的文本研討,她本身則下了一番苦功。余常告誡她,研討熊十力并非易事,近者有我院郭齊勇老師堪為典范,可向郭老師學習,聆聽意見。再者,研討《新唯識論》更不易,其不易之瑜伽場地種種如前所述。但是,因她在武漢年夜學哲學系素來遭到傑出的中西哲學基礎訓練,遂能鞭辟進里地對《新唯識論》進行深刻剖析,并做到掌握全局,難能可貴。
簡言之,其論辭意在提醒《新唯識論》的思惟方式及思惟宗旨在于會通儒佛。以儒佛會通作為切進點對《新唯識論》的思惟內容及立論框架進行了系統研討,又能以唯識學的視角與熊十力展開對話,將《新唯識論》所涉的儒佛雙方問題做精細解剖,以本體論講座場地、心性論、方式論和修養論四年夜部門拆解其理論內容,做到條分縷析,展而不散,說理精到,以小見年夜,體現出理論剖析之深度和立意之新。
再者,該論文從宗教對話的角度考核《新唯識論》的文本意義,展現了全新的學術視野。作者不再局限于對《新聚會場地唯識論》這一繁難文本的文字剖析,更將《新唯識論》放在近代儒佛交涉關系視野下考核,論述了熊十力試圖通過儒佛會通以回應東方思惟的挑戰,最后將這一儒佛會通上升到當代宗教對話的語境下予以反思,以《新唯識論》作為宗教對話的范本加以研討,這是此前有關熊十力的研討中所缺少的。正如她的一位論文校外評閱專家所說,“這是我所見的對熊十力思惟最為深刻細致的研討,……作者假如以后能專門從宗教對話的角度來研討《新唯識論》,再寫一部專論,想必也長短常出色的。聚會場地”此雖為鼓勵后學的溢美之辭,然亦足資為證。
復次,該論文對《新唯識論》之爭聚會場地所涉儒佛雙方內容皆娓娓道來,展現了扎實的學術史積累和敏銳的思惟梳理才能。作者兼顧到《新唯識論》之爭所涉的儒佛諸家立場分歧,分別對《新唯識論》之爭惹起的內學院歐陽竟無、劉定權、呂澂及武昌佛學院太虛、印順諸君論戰歷程做了系統梳理,還論及與熊十力往來通訊交互影響的諸人物,如梁漱溟、方東美、謝幼偉等。更可貴的是,作者還在現代新儒學的發展歷程中梳理出《新唯識論》對熊門后學唐君毅、牟宗三等人的影響,對諸君思惟之來龍往脈進行了比較剖析,凸顯出《新唯識論》家教的思惟價值家教及對現代新儒家理論建構的影響,可謂畫龍點睛,令人線人一新。
從研討結論看,作者經常外行文中吐露出本身的學術創見。如對《個人空間新唯識論》成因的邏輯剖析,對熊十力所受歐陽竟無影響的剖析,對唐、牟二人所受熊十力影響的理論觀察,對儒佛會通所涉宗教對話問題的深刻反思等等,無不展現出其靈敏的思維和傑出的中西宗教哲學研討功底。
此外,黃敏博士素喜文學創作,歷來重視文字訓練,故其文章語言流暢,文字簡潔雋秀,可謂文義俱美,其論瑜伽教室文可讀性強,令人毫無陳舊有趣之感,這一點在答辯時已成諸位老師共識。該論文完成之后,舞蹈教室以全優成績獲得校內外同業專家的認可,不過她并未逗留在博士期間的研討,而是對論文進行了年夜刀闊斧的修正及理論上的不斷晉陞。論文再次呈現在我眼前時,可謂既熟習又生疏。如其孤鳴先發,提出“中國式唯心論”一語解釋熊氏思惟,此為她后來苦思所得,惜書中尚未深刻展開。
吾感其求學鉆研之精誠,論文中雖仍有一些可待商議之處,然其孜孜不倦、踏實認真之態度,亦足慰辛勞。吾樂見其成,特為之序。
麻天祥2018年10月1日
注釋:
[①]麻天祥:武漢年夜學哲學學院傳授、博士生導師、珞珈杰出學者,武漢年夜學人文社會科學研討院駐院研討員。
[②]蕭萐父主編:《熊十力選集》第一卷,湖北教導出書社2001年初版,第5頁。
責任編輯:近復
TC:9spacepos273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