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questId:689bb21d42f253.61987483.
《月窟居筆記》序
作者:范必萱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布
原載于《月窟居筆記》
耶穌2015年8月1日
【《月窟居筆記》內容簡介】
“儒學是活生生的性舞蹈場地命崇奉,是充滿性命力的價值之源,是中國人安居樂業的精交流力家園。”當代儒者蔣慶師長教師如是說。上世紀九十年月,蔣師長教師在貴州龍場古鎮、明代年夜儒王陽明“龍場悟道”的處所,樹立了一所儒家書院——陽明精舍。這是自1905年中國書院軌制消散后,以落第一代年夜陸新儒家興建書院的盡力掉敗后,中國年夜陸建築的第一所平易近間書院。在那個中國文明花果飄零的年月,種種責難和險阻可想而知。書院樹立在途徑崎嶇、依山傍水的云盤山,遠離城市的嘈雜與喧囂,體現了儒家“學在平易近間,道在山林”的文明精力瑜伽場地。在這青山綠水之間,雖有詩意的棲居,卻也包括著凡人難以想象的苦澀。現在,陽明精舍經過多年的文明沉淀,已成為儒生的精力居所。儒生們在這個“無軒冕肆志,有家國關情”的環境中,晨誦晚唱,讀經誦典,或與同仁談學論道,或與六合圣賢精力交通,吸取儒家文明涵養,孜孜不倦地追尋著中國文明復興的幻想之交流路。
作者在陽明精舍學習和服務多年,親歷了許多珍貴的學術場面,聆聽到以蔣慶師長教師為代表的中國儒家學者憂國憂平易近的心聲,目擊了他們為振興中國文明所支出的艱辛,并為他們“不以物喜,不為己悲”、只為儒家文明復興而盡性立命的精力所感動!作者以筆記的情勢,記錄了本身的所見所聞和許多鮮為人知的真實故事,以饗讀者。愿讀者能更多地清楚當代儒家書院的文明內涵和儒家文明的真性命與真精力。
【作者簡介】
范必萱,女,西歷1950年生,畢業于華南理工年夜學自動化系計算機專業,續讀經濟法與經濟治理專業和魯迅文學院文學創作專業。多年從事文字任務,瑜伽教室以萱草、山草、哲人等筆名在各報刊、雜志和有關論壇發表散文、隨筆、專訪、論文等數十萬字。曾任科研單位技術員、行政機關正處級公務員、雜志社編輯,為高級審計師、中國注冊會計師。1998年與儒家書院陽明精舍結緣,提早辦理退休手續協助蔣慶師長教師治理陽明精舍。曾任蔣慶師長教師學術助理,為蔣師長教師記錄收拾有關學術文論數十萬字。2005年主編出書《四書五經精華讀本》(中國廣播電視私密空間出書社);散文《在聲音之外》(支出2010年1對1教學《全國散文作家精品集》);論文《朱熹女教觀與當代女性素質教導》(支出《朱子學及其在海內的共享會議室傳播與影響安慶研討會論文集》);論文《淺議孔子眼中的管子》(載瑜伽場地于《管子研討》期刊),等等。現為安徽省朱子研討會理事、安徽省管子研討會會員,平易近間學者、不受拘束撰稿人。
自 序
攘攘鬧市,我們尋找詩意的棲居;茫茫人海,我們需求清流的引領。
那些年,我苦苦小樹屋冥思:在倥傯急促的人生旅途中,在這個重物質、拜科技的摩登時代1對1教學,人們究竟為什么而活?畢竟尋求、希冀什么?難道一個人擁有了現代享用、超級消費,或社會認可、功成名就,就算擁有了一切?就算擁有了真正的幸福?難道人的性命價值只體現在一片物化的風土、非精力的結構之上?我一路尋覓,卻茫然不知所終。
終于有一天,上蒼給予我一個契機,使我看到了遠方的精力家園,并走上了一條通往精力家園的路。
1999年頭,我回故鄉探親,偶爾遇見陽明精舍山長蔣慶師長教師。蔣師長教師是海內外著名的儒學專家,而我當時還站在儒門之外。出于獵奇,我跟隨蔣師長教師和他的伴侶們一同上云盤山,并在陽明精舍這所不年夜的書院小住了幾天。不意此行竟成為我人生的一次嚴重轉折,促使我提早離開宦途,堅定地向傳承中國傳統文明的路走往!
陽明精舍是自1905年中國書院軌制消散后,以落第一代年夜陸新儒家興建書院的盡力掉敗后,中國年夜陸樹立的第一所平易近間書院。它位于貴州修文縣龍場境內,距離明代年夜儒王陽明師長教師“龍場悟道”的勝跡僅有十余里地。上世紀九十年月,面對“全盤歐化”呼聲昂揚的時候,國人幾乎掉往了精力依托和文明自負,陽明精舍作為儒家文明的象征,傲然矗立于群山環抱的深山家教老林之中,成長在瑜伽教室中國文明風雨飄搖的嚴寒季節里,通過山會議室出租長蔣慶師長教師多年的堅持和守護,不僅成為國內外儒生們的精講座場地力家園,還終于迎來了中國文明復蘇的春天……
從走進陽明精舍的那一天開始,世界為我開啟了另一扇性命之門。我走近儒家文明,涵泳于儒家思惟的氛圍之中。在這小樹屋里,我看到一群憂國憂平易近的儒者,感觸感染到他們“無軒冕肆志、有家國關情”的高貴情操;在這里,我瑜伽教室清楚到什么是真正的“清流”,目擊了蔣慶師長教師和其他許多儒家學者為復興中國文明所作的不懈盡力,感觸感染到他們“不以物喜,不為己悲”的人格氣力;在多年協助蔣師長教師收拾文稿和治理精1對1教學舍事務的日子里,我深深體會到一所真正的平易近間書院在建設和發展過程的種種艱難與辛勞,與此同時,我也感觸感染到他們性命崇奉中蘊含著的超凡的意志力聚會場地。在陽明精舍,我還親臨了許多珍貴的學術場面,加深了對儒家思惟的懂個人空間得和認同;在精舍舉辦學術活動的日子里,我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同志們一路聞素琴聽洞簫,一路觀星賞月、談學問道,充足享用著人與六合萬物之間的精力往來,體悟“天人合一”的和諧與愉悅……
在陽明精舍學習和服務的十余年里,我一向棲身在月窟居。月窟居是精舍的一間通俗居室,這個名字的寄意是“月亮棲身的處所”。在陽明文明中,許多學者將月亮比方為“知己”。我素來喜歡月亮,喜歡月亮的潔凈與純美,所以也講座場地喜歡“月窟居”會議室出租這個名字。在月窟居,我挑燈夜讀,不知倦怠。在讀書中共享空間自覺接收儒家文明滋養,從而拓展了性命的寬度。于是,我用手中愚笨的筆,記下了許多鮮為人知的真實場景與動人片斷,也記下本身的學習心得和所感所交流悟共享空間。
我將這些筆記收拾出來,獻給讀者,獻給關心和支撐陽明精舍的同志,盼望能有更多的人清楚當代真正的儒家書院,教學清楚講座場地儒家書院在當今社會的真性命與真精力!
是為序。
西歷二零一五年元月十五日范必萱序于合肥靜心齋
責任編輯:葛燦
TC:9spacepos273
發佈留言